欢迎访问: 环保资讯网!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市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写给英雄城市的绿色诗篇

发布时间:2025-11-03来源: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作者:佚名

  

  

  

  

  

  

  写给英雄城市的绿色诗篇

  ——“十四五”期间美丽武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期间,美丽武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市的“颜值”与“气质”比翼齐飞。 摄影/刘虎成

  碧波荡漾,水鸟翩跹。每逢周末,武汉的湿地公园与亲水江滩便充满游人的欢声笑语,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已成为这座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见证。从“百湖之市”迈向“国际湿地城市”,到“江城”武汉迎来“江豚逐浪”的生态名片,“十四五”以来,武汉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五年来,武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围绕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加快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东湖重现“碧波荡漾”美景,见证着武汉生态环境治理的扎实成效。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领下,武汉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丰硕,连续获得一系列国家级荣誉与试点命名:成功创建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稳步实施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创新开展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率先入选全国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试点、扎实推进国家噪声污染防治试点、探索实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形成诸如“绿色低碳江城指数”等一批指标体系和制度规范,多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通过全面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蔡甸区沉湖湿地呈现壮美生态画卷。 摄影/魏斌

  时间的如椽之笔,在江城大地绘就了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美丽武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长江水质持续向好、东湖碧波重现清透、灵山矿区实现美丽蝶变、气候投融资率先破题、“无废城市”根基不断夯实……这一系列生态治理的实践成果,不仅重塑着城市的发展底色,更凝聚起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长江大保护:

  一曲生态复兴的绿色协奏

  长江,作为武汉的母亲河,其生态保护关乎城市永续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在武汉落地为一场力度空前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在青山区,“三级防控+数智指挥”体系全天候守护长江。作为全国首批“一园一策一图”试点,武汉化工区依托自然水系拓展45万立方米应急空间,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环境数据实时监控与闸阀远程操控,守护下游饮用水源地安全。这一创新管理模式获生态环境部肯定,并在全国现场会作经验交流。

  这样的智慧实践,是武汉市系统性推进长江生态修复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武汉接续实施“双十工程”“双十行动”,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全部完成“关改搬转”,长江、汉江武汉段1842个排污口整治到位。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2024年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绵延百里的生态廊道沿江铺展,昔日生产岸线正转变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空间。

  

  武汉坚定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迎来“微笑天使”江豚回归江城。

  最动人的成效,写在长江的生命脉动中。随着“十年禁渔”坚定实施和“江豚回归江城”计划推进,“微笑天使”江豚频现江面,稳定形成3个种群。全市水质优良湖泊从“十三五”末的24个增至2024年的51个,劣Ⅴ类湖泊连续四年“清零”。东湖水质从上世纪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32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重现“碧波荡漾”美景,见证着武汉治水的扎实成效。

  一江碧水向东流,一城如画绘春秋。从破解“化工围江”到迎接江豚回归,从智慧防控到协同治理,在这场人与河流的深情对话中,武汉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新时代长江生态复兴答卷。

  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轮立体重塑的城市焕新

  扫描环保代码、调取排放数据、录入检测结果——这套规范化流程,已成为东湖风景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常态。今年3月,执法大队运用OBD远程在线监控等技术,成功破获全市首起干扰机动车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案件。

  科技赋能让环境监管更精准、治理更高效。“十四五”以来,武汉从移动源污染治理破题,构建起全方位的空气治理体系: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500余个,培育95家B级及以上环保绩效企业。通过划定高排放机械禁用区、淘汰老旧柴油货车等举措,2024年武汉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5名;今年1-9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8月单月优良率更达到100%,创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与蓝天保卫战交相辉映的是水环境治理的丰硕成果。以江岸区黄孝河为例,这条昔日的“龙须沟”,通过“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地下净化、汛期强排”的系统治理,水质提升至Ⅲ类,荣获国际水协项目银奖。如今,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为河道注入“生命活水”;后湖公园25万立方米调蓄池有效控制溢流污染;金桥体育公园更成为“头顶打球、脚下治污”的市民乐园。

  精准施策让碧水清流再现江城。武汉系统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6.5万吨/日,新(改)建污水管网1358.8公里。加强入河入湖排污口监督管理,重点河湖排污口整治率达到98.41%。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治理(管控)率从37.55%提升至65.5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100%。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人民拥有的绿色福祉。 摄影/汪常青

  在蓝天碧水之间,武汉的生态治理正向大地深处延伸。硚口区汉江湾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态绣带”,原化工地块通过科学修复实现生态重生;汉阳区培育出多家“无废工厂”和绿色工厂,构建起产业绿色转型的完整链条。这些创新实践筑牢武汉“无废城市”的根基——1640个“无废细胞”遍布全城,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蓝天常驻到河湖清澈,从土壤再生到“无废”转型,武汉持续推进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更好的“气质”、更清的“水质”、更优的“土质”变得可感可及。优良的生态环境正融入市民日常,成为市民真切拥有的绿色福祉。

  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一场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江汉区北湖街道,屋顶光伏板熠熠生辉,共享花园绿意盎然,智能回收系统悄然运转。这个华中地区唯一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试点的街道,通过综合能源托管、低碳化改造等创新举措,正朝着低碳、绿色、繁荣的方向稳步前行。

  这些基层实践描绘出武汉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十四五”以来,武汉以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为抓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布“绿色低碳江城指数”,量化区域绿色转型成效;发挥绿色财税政策“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双重优势,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末下降17.7%,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武汉搭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噪声地图管理平台。

  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力推绿色金融,通过建立融资“白名单”、开展排污权交易等举措,成功盘活企业“沉睡生态资产”。目前全市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近7亿元,以金融“贷”动企业绿色转型。以武昌区为例,作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正将“中碳登”独特优势转化为创新成果。“武碳通”平台实现融资353亿元,“武碳江湖”用户突破193万,绿色金融从概念走向实践,助力武汉马拉松、中国碳市场大会等活动达成“零碳”目标。

  精准服务为企业转型注入温度。武汉经开区创新“政策宣贯+精准帮扶+智慧监管”三维联动模式,建立“一企一策”帮扶体系。“十四五”以来,该区累计组织13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绩效提级申报,成功评定2家A级、22家B级及1家绩效引领型企业。东西湖区则通过“审批—监管—服务”联动机制,由“许小可”志愿服务分队提供从手续办理到绩效提升的全过程服务,目前该区绩效B级及以上企业已达10家。

  

  生态环保部门联合长江保护基金会和武汉大学开展全国低碳日宣传。

  在长江新区,“绿岛”治理模式为中小企业开辟绿色发展新路。武汉一冶钢结构公司作为全市首家“绿岛”试点,通过共享喷涂设施,帮助周边15家企业解决治污难题。这种集约治污模式既降低治污成本,又提高环保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绿色转型激发内生动力,低碳发展重塑城市格局。如今,不断提升的生态“含绿量”,正持续转化为发展“含金量”,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硬支撑,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美丽武汉建设:

  一幅城景相融的发展画卷

  冬日清晨,蔡甸区沉湖湿地的芦苇荡中,10.4万只越冬候鸟振翅齐飞,构成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近年来,蔡甸区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这片曾经默默无闻的湿地,如今已成为《湿地公约》大会的野外参观点,每年吸引着全球目光;而在几十公里外的江夏区灵山矿区,更是上演着“点石成金”的生态奇迹——通过市场化机制,开展生态修复,曾经的“地质伤疤”蝶变成繁花似锦的生态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从1.17亿元跃升至2.58亿元,每年迎来25万游客,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这些动人的生态故事,正是美丽武汉建设的精彩缩影。“十四五”以来,武汉市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一年来,主体工程开工率达到100%、完工率达到75.5%。创新实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办理赔偿案件500余件,推动“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深入人心。持续稳固城市生态系统,陆续完成府河湿地、涨渡湖湿地、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等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上线“武汉市生物多样性地图”。实施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建成6个省级美丽河湖,公布43个市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纵横交错的2400公里绿道,将这座城市编织成一座生机盎然的“千园之城”,而国际湿地城市的桂冠,更让武汉的生态名片熠熠生辉。

  

  

  武汉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新洲区、蔡甸区、黄陂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摄影/张垠

  创新,始终是美丽武汉建设的最亮底色。在新洲区,全国首个街镇单元GEP核算的突破,开启了“GEP+GDP”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该区成功创建了全市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江双柳段“江豚湾”、潘塘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特色工作全面推进。

  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武汉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稳步迈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套智慧精准的协同机制

  在洪山区天兴洲,一个创新的“长江·天兴洲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正高效运转。其探索出的“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属地落实”协同治理新模式,将过去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从事后追责延伸到系统修复与公众教育,成为武汉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

  

  洪山区探索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新模式。

  “十四五”以来,武汉市围绕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不断强化系统治理与智慧赋能。全市划定104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发布准入清单,以“绿色标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同时,建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在全国率先打造3批次共36家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创新建立“监察、监测、监管”联动机制,让环境监管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

  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智慧大脑”的支撑。在黄陂区后湖,“星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网络织就了一张智慧防控网,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等科技手段,实现蓝藻水华精准防控,今年1-10月后湖水质提升至Ⅳ类。

  

  黄陂区机械捕捞蓝藻,推动后湖水质改善。

  这一成效正是武汉市推动环境治理从“人防”向“技防”转型、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的生动体现。为系统提升治理能力,武汉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超级站)升级改造,构建起涵盖208个空气质量站点和135个河湖水质站点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同步推进的生态环境数字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则打造出“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入选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文明分论坛典型案例,成为智慧环保建设的重要成果。

  在健全制度体系方面,武汉以“五大体系”协同发力:出台责任清单,压实领导责任;健全企业环境信用体系,筑牢企业责任;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实现“同步审批、一次办结”,创新监管体系;完成“四位一体”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效能;推动多部地方环保法规制定修订,强化法治保障。

  从跨部门协同治理到智慧监测落地,从审批改革到法治护航,一套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环境治理机制已在武汉扎根,为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坚实的制度保障。

  党旗红引领生态绿:

  一片向绿而行的炽热丹心

  漫步武汉三镇,随处可见生态环保的“红色风景”。在社区,党员志愿者用通俗语言讲述环保故事;在工厂,环保专家化身“环保医生”为企业把脉问诊;在公园课堂,生态科普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正是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打造“党旗红引领生态绿”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蓝天白云、江风湖韵见证着武汉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要求,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以机关党建为引领,创新“党建+业务”融合模式,统筹推进理论武装、能力建设、实践创新,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建设注入强劲生态动能。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积极发挥环保督察利剑作用,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干部与青年人才在专题读书班上围坐畅谈,推动理论学习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奔赴”。各党支部将“两山”理论融入月度学习计划,指导实际工作。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局长带你走进环保设施”专题活动,推进环保设施开放。

  搭建多元化学习实践平台,推动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全面提升。一场围绕“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的大讨论在全局热烈展开,党员干部结合岗位实际畅所欲言。43篇署名文章通过“武汉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258条涵盖污染防治、绿色转型等多领域的意见建议从基层汇集而来,思想火花不断转化为创新实践。

  “美丽武汉·理润江城”宣讲品牌凝心聚力,126场宣讲覆盖1.55万人次,足迹遍布社区、学校、企业。与此同时,党建带动群团建设成效显著:工会在技能比武中斩获佳绩,青年在知识竞赛中勇夺桂冠,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科普,让党建工作既有高度更有温度。

  

  “美丽武汉·理润江城”宣讲品牌凝心聚力。

  志愿服务星火燎原。“武汉生态环境志愿者之家”和志愿服务“十大行动”相继推出。“美丽武汉,志愿有我”理念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间,1300场活动、35万人次“云参观”“武汉生态环保高校行”“绿水青山志愿红”等品牌项目,推动市民从环保旁观者转变为积极行动者。

  工作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和群众的获得感上。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华新环境小微收集站点就是一个生动例证——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它已为全区近300家小厂安全转运1300多吨危险废料。过去“转不出、处理难”的企业,如今享受从打包、暂存到转运的“一条龙”服务,并通过危险废物智慧监控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一转变的背后,正是武汉市生态环境系统转变思路、主动服务的缩影: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干部培养体系,突出在岗实训、侧重专业能力提升,党员干部从“管理者”变为“服务员”,探索出以服务促监管、以创新解难题的新路径。

  

  “武汉生态环保高校行”凝聚环境保护事业的青春力量。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助企环保一件事”“环保医生”等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推进环保设施开放,开展“局长带你走进环保设施”专题活动,带领公众走进格林美公司探秘电子废弃物变废为宝。规范涉企执法,党员干部成为小微企业发展“助推器”;建设科普长廊、制定环保公约,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

  从理论武装到品牌创建,从志愿服务到基层治理,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环环相扣的扎实工作,让“党旗红”真正成为引领“生态绿”的强劲引擎,推动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

  五载耕耘,江城焕颜。武汉的“十四五”生态画卷,以长江为脉,以百湖为络,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图景。

  江豚的微笑、东湖的潋滟、灵山的花海、沉湖的鸟群……这些动人的景象,共同诉说着这座英雄城市与未来对话的坚定决心。展望“十五五”,武汉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继续阔步前行,让江风湖韵永远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注入不竭的绿色动能。

  来源:武汉宣传

  


原文链接:http://hbj.wuhan.gov.cn/hjxw/202511/t20251103_26712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信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