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宿州市聚焦自然保护地监管、生物多样性守护、自然保护区评估三大核心任务,以扎实举措推动生态保护工作走深走实,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注入强劲动力。
专项监督“不松劲”,筑牢自然保护防线。自2017年起,连续开展10批次“绿盾”专项行动,核查4191个遥感点位,上报166个违法违规点位,织密“拉网式”保护网络。2024年以来,完成生态环境部4批次6个双月监测点位核查,1处违规点位正序时整改;核查省环委办1021个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图斑,确定3处问题点位整改方案;处置省环委办614处自然保护地问题线索,10处重点问题已制定措施推进销号,严守生态底线。
生物保护“摸家底” 留存自然多样之美。推动泗县落实《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方案》,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生态系统、动植物及传统知识调查,完成物种编目。截至目前,泗县调查成果显著:记录陆生高等植物532种(含2种国家保护植物)、水生植物18种,识别8种重点外来入侵物种;鸟类82种(含11种国家、12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哺乳类11种(含1种省二级保护动物),两栖类7种、爬行类8种(含4种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物种),昆虫、大型真菌等其他生物也完成调查。同时,走访50余人,收集影像130余张,编录39项相关传统知识,为生物保护提供支撑。
生态评估“探新路”,科学赋能保护区发展。为精准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依据生态环境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HJ1203-2021),指导泗县沱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试点工作。此次评估周期为2025年6月至2026年8月,2026年10月底完成报送。目前,前期招投标工作已顺利完成,评估团队正全面开展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通过科学监测分析,实时掌握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健康状况及动态变化,精准识别潜在生态问题,为后续生态功能修复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助力自然保护区实现“科学保护、可持续发展”。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