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南省积极开展移动源执法监管工作,通过强化思想重视、整治违法行为、创新监管机制、加强多方协同及提升执法能力,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全省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10浓度同比下降9.6%,PM2.5浓度下降14.7%,优良天数增加12天,重污染天数减少4.7天。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移动源污染防治作为攻坚重点,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主持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及重点市片会,部署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召开两次攻坚推进会,副省长刘玉江多次专题调研并提出严格要求。系统部署方面,九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的相关措施》,明确30项任务和49项措施;制定专项整治方案,部署10项任务,开展机动车检验机构及重型货车专项治理。同时,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将移动源违法纳入奖励范围。省生态环境厅每两周召开调度会,传达上级精神,通报进展,重点时期每周调度,确保任务高质量完成。
在去年整治的基础上,以“情节严重判定标准”为契机,组织全省653家检验机构自查承诺,重点核查两码一致、检验放宽等问题,对自查问题从宽帮扶整改,未报问题从重处理。推进实战实训基地建设,全省建成18个基地,提升执法人员能力。实施分类监管,将机构分为A、B、C三类(A类55家、B类442家、C类670家),差异化执法鼓励规范经营。运用AI智能筛选违法线索,推送556家机构20153条问题,查处531家,停止数据采信269家,移交市场监管取消资质13家,移交公安追刑责两家。
针对移动源流动性强特点,推行“固定源化”机制。建立重型货车重点单位清单,涵盖7977家单位近40万辆车,强化主体责任,单位自查整改OBD及后处理装置问题,违法车辆“一车受罚、单位受警示、全车得教育”。建立全省重型货车协同查处系统,路检路查中发现的异地车辆由归属地整治,录入地监督,已移交859辆,整改724辆。完善9000多家“用车大户”门禁系统,科技管控排放不达标车辆,整改问题货车6629辆,查处违法403辆。
强化部门协作,以九部门联合部署为契机,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公安厅、市场监管局印发打击弄虚作假联合执法机制;部门联席会议部署“双随机”抽查,联合开展检验机构监督;在86个主干道设点,三部门联合执法查处超标排放。上下协同方面,与部机动车中心联合开展检验机构设备验证,推进技术监管长效机制;省厅组织省市两级监督帮扶,开展六轮实战培训,协同查处案件300多起。跨省协同上,与山东、陕西、湖北等省联动打击违法行为,联合北京市局处罚洛阳超标机动车生产企业,配合贵州省破获OBD屏蔽器案获部委表扬。
针对执法基础薄弱问题,推动10个地市设置专职机构,组织近700人从事移动源执法。提升素质方面,组织师资培训1600多人,邀请专家授课;开展案卷评查整改280多个问题;举办企业服务日培训1.4万人,联合行业协会培训200余家机构人员。装备保障上,去年下拨4400多万元支持执法能力建设,今年再投6500多万元,以“省级招标、地方采购”方式配备OBD检查仪等设备。
下一步,河南省将抓好专项整治,严打第三方机构及重型货车违法行为;提升执法能力,推进检验软件统一试点,运用AI智能,加大装备投入和培训;建设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