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里,无人机列阵迅速起飞,白衣监测员肩扛手提带着设备疾跑至取样点,现场指挥部忙中有序共商研判……
上午10点警报突响,㵲阳河下游湖南省怀化市某自来水厂在日常监测中,发现取水口水体中重金属(砷)浓度异常升高!经环境监测及环境执法人员排查发现,污染源头为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经开区某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处置突发火灾事件过程中,含有石油类、砷等污染物的消防废水溢流,通过厂区雨水口进入地下涵管最终流入㵲阳河(黔湘界河)。
接到通报后,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警。两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两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第一时间组织监测队伍赶往现场开展联合应急监测,并迅速掌握了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和潜在风险,为应急处置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最终两省协同联动将污染团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未造成跨省污染事件,避免了事件的进一步升级。
——这是11月18日,在贵州湖南交界区域成功举办的2025年㵲阳河(㵲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联合演练时的场景。
黔湘两地山水相依、文脉相通,地缘相近更添责任相连。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一方水土的生态异动,皆可能牵动两地安全大局,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决定了应急处置的协同性。
㵲阳河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进入湖南省后名为㵲水,最后注入沅江,作为一条跨省大河,它不仅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与人民,其生态环境更直接关系到两省区域生态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提升两省在应对跨界水体污染事件中的应急监测协作水平,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举行了此次应急监测联合演练。
据悉,本次演练紧扣“实战为主、推演为辅、以练促学、以练促干”的总体思路,模拟“危废处置企业火灾后消防废水溢流引发砷、石油类污染”场景,精准聚焦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重点,高度还原真实事件演化过程。
本次演练突破行政边界,以省级中心为中枢、市级中心为骨干、现场工作组为单元,实现指令直达、高效执行。演练中形成的“五个统一”工作模式,推动两省协同由“应急响应”向“常态联动”转变,实现跨区域协同深度落地。
在现场,两省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总指挥,组建了联合指挥部,实时共享气象、水文与水质数据,快速会商并优化形成三版监测方案。
演练集中展示了新技术、新装备的实战应用:无人机有效解决了人工“进不去、测不准”的难题;现场快速分析装备实现“分钟级”数据支撑;数据融合与预警技术依托水质模型,精准研判污染团迁移趋势。
通过现场方法与实验室方法的比对,进一步验证了新装备的适用性,优化了操作参数,为构建数据等效性评价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应急监测向“定量化、精准化”升级。
同时,无人机、无人船、车载ICP-MS等先进装备全面投入,实现宽河面、深库区的快速采样与实时分析,现场监测组精准完成多个断面的水样采集。
实验分析组快速搭建现场实验室,实现石油类、砷等指标快速分析与校准,数据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质量控制组通过统一分析标准、统一发放质控样品等措施提升数据质量。
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相互校验,确保应急监测数据“绝对快、相对准”,自动监测组实时追踪分析数据,为污染团迁移预判提供科学支撑,这些应用场景,充分展现了应急监测队伍在现代化装备应用与技术融合方面的扎实能力。
按照“两省联动、三级协同”的工作格局,此次演练实现了共定方案、共享数据、共同研判、互通互补的应急监测联动模式。“本次联合演练呈现出场景真、流程紧、协同强、技术新的特点。”参与观摩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专家表示,演练紧扣“跨省联动”这一主题,以练破界,实现跨区域协同机制的深度磨合。
演练结束后,黔湘两省环境监测中心,以及怀化和铜仁环境监测中心还分别签订了联动协议,将演练取得的效果转化为长期固定的联动机制,为应对跨省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