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环保资讯网!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市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资讯

服务全运彰显绿色担当!广州打造零碳赛区

发布时间:2025-11-17来源: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作者:佚名

  

  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先后印发《绿色行动计划》《广州赛区打造美丽全运实施方案》,并配套制定《广州赛区碳中和工作方案》《广州赛区碳抵销捐赠工作方案》,确立了“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的实施路径,创新融入碳普惠机制、全民参与模式和零碳场景建设等工作举措。赛事筹备阶段,广州赛区统筹推进场馆建设、赛事运营、交通组织和公众参与等各环节减碳工作,30个场馆全部采用现有场馆改造模式,1.3万平方米光伏设施与氢能源应急电源车提供绿色能源保障,“我为全运降点碳”等主题活动深入人心。

  广州赛区执委会协同市生态环境局广泛发动本地国有林场、控排生产企业、低碳企业、具备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城市合伙人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中和抵消捐赠工作,在全城掀起了一波具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碳源类型丰富多样、支持方式灵活创新”标杆特色的大型赛事碳中和捐赠活动热潮。加上前期接收的国有林场和龙岩、毕节等对口合作与帮扶地区,截至目前,广州赛区已接收超过30家企业和单位提出的捐赠意向,合计约共38万吨碳产品,为实现广州赛区碳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元主体共同发力,服务全运彰显绿色担当

  广州赛区发出碳抵消捐赠倡议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响应。作为持有碳配额的主力军,广州多家纳入碳市场管理的控排国有和民办企业纷纷响应,率先行动,在持续推进自身节能降碳的基础上,主动捐赠履约后剩余的碳配额合计超过15万吨,成为抵消赛事相关碳排放的重要支撑。作为管辖经营山、水、林、城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也踊跃响应,充分挖掘自身减排项目,经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量注册登记平台规范登记后,签发超过11万吨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GZCER),并全部自愿捐赠用于抵销赛事碳排放。此外,部分广州赛区城市合伙企业主动对接行动,在本身不持有碳配额的情况下,积极通过市场购买碳产品后进行捐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与广州对口协作帮扶的福建龙岩、贵州毕节两地市政府,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主动捐赠林业碳汇助力广州赛区,展现了区域协同减排的合作精神。

  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反映出广州碳市场建设的深层成效——企业不再将碳配额视为单纯的履约工具,而是作为参与城市治理、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企业低碳转型从“被动履约”迈向“主动贡献”新阶段,形成“企业减碳—配额盈余—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

  

  碳源类型丰富多样,激活本地“绿色宝藏”

  本次碳抵消捐赠工作的一大亮点是碳源类型的丰富多样。捐赠的碳产品涵盖了全国碳配额(CEA)、广东省碳排放配额(GDEA)、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量(GZCER)、核证碳标准(VCS)等多个品种,不仅丰富了赛事碳中和的碳汇来源,也体现了广州碳市场建设成熟度和扎实的“双碳工作”基础成效。其中,全国碳配额和广东省碳排放配额为企业提供了规范的碳排放权管理工具;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则展现了本地减排特色;而国际通行的VCS核证减排量更是为赛事碳中和增添了国际化元素。这种多层次、多类型的碳产品体系,为赛事实现高质量碳中和提供了坚实保障。

  支持方式灵活创新,凝聚各界减碳力量

  在支持方式上,广州再次锐意创新、积极尝试。此次赛事中,福建龙岩、贵州毕节等作为对口合作与帮扶地区,纷纷向广州赛区定向捐赠林业碳汇,这不仅开辟了更多元化的碳汇来源,也为区域合作帮扶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广州经验”。与此同时,广州赛区通过碳普惠服务平台鼓励公众在赛事期间践行低碳出行、观赛与消费,并以“平台配捐”方式鼓励公众捐赠碳配额、碳信用等产品。这些创新做法不仅有效拓展了碳汇来源,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平台支撑—国企引领—民企参与—公众行动”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路径,为各类大型活动和赛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万千绿色能量汇聚成流,共同筑牢了赛事的碳中和基础。这些来自市场与社会的碳捐赠,切实为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多元支撑,更在广泛参与中推动了低碳理念的传播与普及,让原本专业的“碳语言”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绿色全运”注入了深厚的公众认同与实践内涵。

  盛会终有期,低碳向未来。广州赛区在碳抵消捐赠方法的先行先试,不仅为“零碳赛区”建设交出了高质量答卷,更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植于政府、企业与市民心中,转化为社会的共同行动。展望赛后,这份“绿色遗产”将具体化为社区旁的碳普惠先行区、指尖上的碳普惠服务平台、企业间的绿色转型实践和日常中的绿色出行选择,持续滋养城市高质量发展。从“美丽全运”的生动实践,到“美丽广州”的久久为功,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绿色印记正深深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书写一场永不落幕的绿色接力。(陈伟赞 穗环)

  责任编辑:蔡劲蓉

  


原文链接:http://sthjj.gz.gov.cn/ysxw/content/post_105530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信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