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芙蓉区,有一处水清岸绿、风景怡人的“清清芙蓉”廉洁文化公园。公园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如今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了连接政府、企业与民众的“绿色议事厅”。在这里,长沙市生态环境局芙蓉分局创新打造的“大樟树下话环保”常态化沟通平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破解基层环境治理难题、凝聚社会共治合力,探索出一条充满温情与实效的新路径。
从“痛点”入手,让环保宣教“精准滴灌”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让政策法规和环保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真正深入人心、解决实际问题?长沙市生态环境芙蓉分局的答案是:聚焦痛点,精准施策,绿脉共筑。
“我们不再满足于宽泛的面上宣传,而是围绕‘讲什么、谁来讲、谁要听’三个核心,深入一线寻找答案。”芙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系列活动针对区内最突出、群众最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分主题、分行业开设专场,确保每一场对话都“对症下药”。
当餐饮油烟成为影响城区空气质量与居民生活的首要污染源时,瞄准这一难题,活动针对芙蓉区两个国控站点周边餐饮门店代表分别组织了两场座谈会。大樟树下,共计80余家餐饮企业负责人与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围坐一堂。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法规标准与油烟净化设施原理,一线执法队员结合真实案例“以案释法”,优秀同行则分享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两场座谈,既解了企业的“法盲”之渴,也补了技术的“短板”,更搭建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让芙蓉区的餐饮经济与蓝天美景“双向奔赴”。
面对工地扬尘问题数量激增、反复反弹的严峻形势,活动将“圆桌”搬到了建筑工地代表中间。没有照本宣科的说教,只有开诚布公的问答。“应急管控信息能否提前告知?”“露天电焊有什么好办法?”企业代表抛出的一个个具体难题,得到了生态环境、住建、行政执法等部门负责人的一一回应。通过厘清各方职责、展示创新管理举措,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创绿”,共同筑牢城市“防尘墙”。
以“场景”破冰,让沟通协商“零距离”
传统的政企民交流,常因场合正式而自带距离感。芙蓉分局大胆创新形式,着力营造“敢说、愿听、能解”的沟通新格局。选择在承载着生态治理成果的公园里、在象征生机与包容的大樟树下举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姿态的转变。这里没有会议室的门槛,只有柳树婆娑、碧波荡漾的自然惬意。座位呈圆形排布,政府官员、执法队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并肩而坐,人人拥有“麦克风”。这种效仿传统“屋场谈话”的平等氛围,有效消解了参与者内心的顾虑,让真心话、实在话得以自然流淌。
在聚焦群众关切的禁燃限放座谈会中,居民们围绕“重污染天气如何防护”、“烟花爆竹燃放规定”;从老旧小区是否属禁放区,到警方处置流程;从社区宣传途径,到经营场所燃放管控,居民代表的个个核心疑问均得到“一对一”回应。针对节假日烟花爆竹燃放导致空气质量超标、安全隐患突出的民生痛点,用一串串翔实的数据——如空气优良率从2017年的75.1%提升至2024年的83.3%——向居民们展示了“蓝天保卫战”的丰硕成果。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普及了知识,更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环境改善的获得感,激发了共同守护碧水蓝天的责任感。
促“实效”落地,让社会治理“有温度”
“大樟树下话环保”不仅是一个说话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问题解决、优化工作机制的支点。
截至目前,大樟树下话环保系列座谈会已成功举办5场,平台充分发挥了优秀企业的“头雁效应”,让污染防治做得好的同行分享经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行业氛围。同时,活动也成为了政府审视自身工作的“镜子”。通过企业的直接反馈,管理部门反思在“谁执法、谁普法”工作中存在的疏漏,进而推动执法与服务更深度的融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收集到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更被统筹纳入第二年污染防治的工作方案,确保了政府决策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任何创新探索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芙蓉分局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还需在提升企业参与度、进一步活跃现场氛围、扩大社会辐射效应等方面持续努力,让这棵“大樟树”的绿荫覆盖更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事业中来。
芙蓉区的实践表明,生态环境治理不仅需要铁腕执法的“刚性”,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柔性”。在棵棵大樟树的绿荫下,一场场真诚的对话,正汇聚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强大合力,为描绘美丽中国的湖南画卷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芙蓉色彩”。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