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10月2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情况。
如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生动景象在齐鲁大地屡见不鲜,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充分印证了山东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山东统筹保护与发展,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丰富度持续提升,相关产业稳步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部门协同监管,“十四五”期间,山东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发布省级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监管办法、《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各部门持续多年协同开展“绿盾”“昆仑”“清风”“网盾”等系列行动,覆盖生态破坏监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非法贸易打击等多个方面,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守护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监测支撑增效,在全省136个县域布设527个生态质量样地,建设昆嵛山等9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生态质量监测体系。监测显示,近年来山东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济南、青岛、临沂分别发现了全球新物种—佛慧华蜗牛、山东褶大蚊、扁担杆潜细蛾;泰山岱顶发现了山东鸟类新记录种—黑喉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在威海的集中栖息地由5个增加到10个,种群数量从2000余只增长至10000只左右;众多珍稀鸟类在黄河口中转、越冬和繁殖,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物种种群持续恢复。
厚植群众基础,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态日”“地球日”等主题活动,积极组织科普宣传。连续多年,多部门联合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制作山东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歌曲《和美齐鲁赞歌——家园》,向社会宣传推介山东首批8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案例,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创新推动发展,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结合生物多样性资源,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着力推动各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中济宁微山打造的山东首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吸引大量青少年参观研学,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慕名而至的网红打卡地点;山东寿光保护并利用遗传资源多样性,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的实践成果,入选2025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这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山东经验”。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