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亳州市聚焦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这一民生实事,通过高位统筹、制度规范、群众参与、长效管护多举措并行,全市1802条农村黑臭水体,累计完成治理1723条,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赢得群众高度认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高位推动聚合力,四级联动破难题。亳州市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列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实时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同时,构建“市级统筹、县级主抓、乡镇配合、村级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部门协同抓、属地主动抓的工作格局,为治理工作筑牢组织根基。
制度护航严管理,流程规范提质效。为确保治理项目有序推进,亳州市先后印发《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办法》《亳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项目前期、建设、资金、验收、运维全流程要求。为每条水体建立“一水一档”,实现项目档案齐全、及时归档,让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引导村民广参与,高满意度验成果。亳州市积极搭建村民参与平台,已治理水体情况通过政府网站、行政村宣传栏及时公开,并将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开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有奖征集专栏等反馈渠道,鼓励全民参与监督。据统计,水体治理完成后,针对涉及的行政村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村民满意度高达90%以上。
长效管护固成效,以用促治增效益。为巩固治理成果,亳州市制定《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建立“1+3+1”水体巡查管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与水质监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同时,坚持“以用促治”,引导通过承包经营、村委会主导等方式,利用闲置水体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养殖鱼虾蚌螺,将水体“资产”转化为“资源”,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减轻政府投入。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