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环保资讯网!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市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观察

亳州市打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组合拳”实现生态民生双向共赢

发布时间:2025-09-28来源: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近年来,亳州市聚焦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这一民生实事,通过高位统筹、制度规范、群众参与、长效管护多举措并行,全市1802条农村黑臭水体,累计完成治理1723条,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赢得群众高度认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高位推动聚合力,四级联动破难题。亳州市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列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实时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同时,构建“市级统筹、县级主抓、乡镇配合、村级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部门协同抓、属地主动抓的工作格局,为治理工作筑牢组织根基。

  制度护航严管理,流程规范提质效。为确保治理项目有序推进,亳州市先后印发《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建设办法》《亳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项目前期、建设、资金、验收、运维全流程要求。为每条水体建立“一水一档”,实现项目档案齐全、及时归档,让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引导村民广参与,高满意度验成果。亳州市积极搭建村民参与平台,已治理水体情况通过政府网站、行政村宣传栏及时公开,并将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开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有奖征集专栏等反馈渠道,鼓励全民参与监督。据统计,水体治理完成后,针对涉及的行政村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村民满意度高达90%以上。

  长效管护固成效,以用促治增效益。为巩固治理成果,亳州市制定《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建立“1+3+1”水体巡查管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与水质监测,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同时,坚持“以用促治”,引导通过承包经营、村委会主导等方式,利用闲置水体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养殖鱼虾蚌螺,将水体“资产”转化为“资源”,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减轻政府投入。


原文链接:https://sthjt.ah.gov.cn/hbzx/gzdt/sxdt/1230825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信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