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环保资讯网!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市中心 介绍信查询

当前所在:首页 > 环保观察

攀枝花市:一座资源型城市的零碳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5来源: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9月的攀枝花市盐边县昔格达村,秋意盎然、硕果盈枝。田园画卷中,一座彩虹廊桥穿过花海。这不是一座普通廊桥,它安装了150余块40%透光的彩色发电玻璃,装机功率超过了30kW。昔格达村也是“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村镇之一。

  追逐“零碳”目标的不止昔格达村。近期,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正式公布,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等4家园区入选首批试点。在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园区安全、排放、环保等各项数据,对园区安全与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监控与精细化管理。

  攀枝花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城区与工矿区犬牙交错,工业占比大——这样一座城市却一直怀抱“零碳”梦想。按照攀枝花的设想,到2035年,全市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面对艰巨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任务,攀枝花如何走好这条“零碳”之路?

  破除“一煤独大”,从资源型老区到零碳园区。

  攀枝花市西区是攀枝花早期开发建设的煤炭、电力供应基地。10余年前,这里还是“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数据显示,当时,该区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及相关产业占比高达78%,企业平均产业链长度不足3个环节,产品附加值极低。同时,资源型、粗放型特征明显。昔日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老区,如何转型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的先行者?

  首先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面对发展困局,当地通过“关、停、并、转、迁”等举措,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3家,关闭污染企业133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109个。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则是建设零碳园区的关键一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攀枝花市西区紧盯煤焦化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钒钛钢铁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等“三圈九链”,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生态,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冶金渣及工业废弃料等工业垃圾通过5条循环产业链实现“重生”。当地还明确提出,要抢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蓝海”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角逐新赛道,更需新生力量。截至目前,该区成功引进中农绿电40条化成箔生产线、望伦10万吨新能源石墨材料、2万吨五氧化二钒、6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等一批重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也在该区落地——“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其绿氢设计产能达每年12000吨。

  目前,攀枝花市西区转型成效逐步显现,2024年综合能耗约为16.5万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比由74%下降至67%。在碳排放方面,近三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呈持续下降趋势,2024年园区碳排放强度下降24.8%。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纳入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后,该区计划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期打造成为零碳工业园区。

  光伏技术引领,零碳村绘就乡村绿色画卷。

  城市之外,攀枝花的农村地区也正在刮起一股“绿色旋风”,涌现出盐边县昔格达村、米易县龙华村、仁和区混撒拉村等一批“零碳”村庄。所谓“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减排和抵消措施,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从省级贫困村蝶变为“亿元村”,混撒拉村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得益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混撒拉村年均日照时长超过2700小时,是发展光伏产业的天然宝地。混撒拉村的“光伏”生活远不止于屋顶。占地400平方米的“归园田居”和1000平方米的光伏活力广场,2024年光伏售电收入58万元,减少碳排放量2750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外还有光伏路灯、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零碳”也让村民的生产方式得到显著改善。在混撒拉村芒果产业园内,通过绿色防控监测和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和农药用量。该村种植晚熟芒果2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近亿元。

  而昔格达村,则利用零碳能源赋能建设零碳陆基循环清洁渔业,利用绿电驱动水体实时循环,与生态湿地相结合,实现高效高产零排放;同时,绿电驱动下的零碳全受控高科技立体植物工厂,让光线、水分、温度等农作物生长的全要素全过程得到控制。“我们将加快构建山水相融的生态空间,发展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 

  攀枝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速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推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补短和绿色循环化改造,探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水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发展,规范有序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落实覆盖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原文链接:http://sthjt.sc.gov.cn/sthjt/c106026/2025/9/18/8b53086d7d9142098ccfa828e07a99e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信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