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很多地方走上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意见》,请问雄安新区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吕伟:
我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聚焦“绿色雄安”,提出了38项具体指标,其中绿色生态类指标占到17项,占比最高。《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从绿色、生态、智能、创新、宜居等方面对城市做了远景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作为4个综合规划之一,与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规、启动区控详规融入“1+4+26”规划体系。
二是高质量服务疏解。沟通行政审批部门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持续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帮扶,有效打通环评审批难点、堵点。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双清单”制度,主动与疏解高校、医院等疏解项目建设单位对接,为疏解项目顺利落地提供有力保障。主动对接推进雄安高新区规划环评编制审批,开展帮扶活动10次。服务企业疏解,助力北京融合环保有限公司迁址雄安。依托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创新创意赛道,吸引117个绿色低碳类创新技术及解决办法,一大批环保产业优秀技术成果汇聚雄安,面向全省推广。
三是筑牢生态屏障。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坚实的生态基底。打造展现白洋淀华北水乡特色的生态体系,持续巩固白洋淀Ⅲ类水治理成效,一体推进补水、治污、防洪,重点实施了“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全流域协同推进城镇、农业、农村污染精细化管控。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管控,饮用水和地下水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布局初步构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生态支撑更加牢固。
四是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退出有色金属、羽绒水洗等重污染行业,坚持“5+6”产业方向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推动打造一批可视可感的气候友好典型场景。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持续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累计开展800个“无废细胞”创建,拓展“无废”宣教体系,开展两批次首都高校研学活动,与北京大学建立“雄安无废城市与未来科技”课程体系。我局将锚定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
问题二
白洋淀在新区规划建设特别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请详细介绍一下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在白洋淀治理方面的工作,是如何服务新区规划建设的。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宋小刚:
一是加强内外源协同共治,让“华北明珠”重现光彩。加强内源污染治理,形成“重点工程+精细管控”的内源污染治理路径。强化外源污染管控,形成“城镇截污+农村治理+农业管控+河道整治”的外源污染治理路径。
二是坚持科学补水治水用水,让“华北之肾”功能逐步恢复。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重点实施了“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切实发挥白洋淀的生态功能、防洪功能。
三是坚持保护修复齐抓共管,持续优化雄安新区生态空间。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解决生物多样性退化问题。
四是持续完善白洋淀治理保护长效机制,凝聚合力共创治理保护大格局。河北省和雄安新区分别成立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建立健全新区、县、乡镇、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体系,基本形成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白洋淀现在已经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华北水乡“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问题三
目前,雄安新区正处于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关键时期,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请问当前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疏解企业和雄安新区传统企业的呢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吕玉红:
我局通过主动服务疏解企业、实施差异化环保服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等方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利民利企利环境。
第一,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疏解企业落户雄安。依托“河北省环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双清单”制度,动态更新重点项目清单、环评审批进展清单。开展线上线下帮扶,及时通过平台解答环评类别等线上咨询问题。对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中试基地落地项目开展针对性走访帮扶,“一对一”把脉问诊,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主动与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等疏解项目建设单位对接,开展政策服务和要素保障,消除建设单位疑虑,减少环评编制审批时限,为疏解项目顺利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实施差异化环保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雄安新区新落户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环保服务策略,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助力企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对在雄安新区新落户的企业,全流程绿色护航,指导企业落实各项环保管理相关要求,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针对雄安新区传统产业企业的绿色发展需求,构建“行业分类、绩效分级、一厂一策”的三维精准治理体系,精准把脉会诊,协同推进环境效益与企业绿色发展。
第三,规范涉企检查,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完善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制定印发《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领域涉企行政检查计划》。严格落实扫码入企,严格入企检查审批制度,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今年以来,“双随机”执法家次较去年同期下降62.6%。自规范入企行政检查工作开展以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执法系统联合相关部门共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28家次。局业务处室之间联合抽查占比81%,切实提高了联合抽查监管效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今年以来,雄安新区各级执法检查企业较去年同期下降57.2%,入企检查频次明显下降。
问题四
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容城县生态环境局是如何将“监管中服务、服务中监管”理念融入具体工作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容城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郭伟杰:
“监管中服务、服务中监管”在我们这里被简化为两句话:让科技减少打扰,让服务跑在前面。围绕这两句话,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用有限资源做精准监管。一是用非现场手段做减法。依托现有的分表计电、在线监控、无人机飞检,对重点污染源实行24小时数据值守,一旦发现异常,执法人员再精准到场。二是用分级分类做乘法。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做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规范涉气企业管理,按“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原则,落实重污染天气精准减排,杜绝“一刀切”。三是用联合检查做除法。涉企检查事项尽可能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实现一次进门、多项同查,把检查频次压到最低。
第二件事,用提前半步做主动服务。一是审批靠前服务。利用环评预约挂号平台跟踪进度、解决问题;对建设单位开展现场帮扶,解读最近政策,提前化解矛盾,提升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二是开展主动帮扶。建立“周周看、家家到”机制,科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常态化企业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强化容错修复。对符合免罚要求的轻微违法行为实行“一次帮扶、两次督导、三次严惩”,既体现执法温度,又彰显执法力度;同时,对受处罚企业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修复告知书》,开展“信用修复”全程帮扶。
第三件事,用规范流程做阳光执法。一是全面公示。所有涉企检查事项清单、检查计划、执法人员名单和投诉举报电话都在县政府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全员练兵。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参加执法技能学习和执法大练兵理论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干,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三是全程留痕。行政处罚案件全部通过执法平台线上办理,全过程留痕、全链条可溯。
通过以上务实举措,我们把“监管中服务、服务中监管”具体化、场景化,真正做到“企业有获得感、群众有幸福感、政府有公信力”。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