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7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新闻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了《2025美丽中国·绿色空间使用者典型案例集》发布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打造医药行业“无废”标杆》等40个案例入选。该案例集以中英文双语形式面向全球发布,系统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在生活、商业与公共空间中践行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武汉市共有3项案例成功入选,分别是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打造高质量低碳示范校园》、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党委《打造全域绿色低碳文化街区》和长飞光纤总部大楼《绿色运营实践》,这标志着武汉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实践成果,成功登上联合国气候大会,为全球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有益的“武汉样本”和“中国方案”。
入围的案例覆盖校园、社区、企业三大城市核心功能单元,构成立体、多元、可复制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样板体系,充分展示武汉推动全域、全民、全方位建设美丽城市的决心与成果。
《打造高质量低碳示范校园》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
学校以“一个能耗监测平台”为核心,集成光伏电站、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等“十大低碳场景”,预计年节水约1400吨,光伏年发电量达14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20吨,资源回收量3.5吨。更重要的是,该案例成功打破学校、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一个高效的协同网络。通过“院士专家进校园”和“行走的课堂”等活动,一方面将智力资源引入学校,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绿色企业实践,形成了一个“引智入校”与“实践出校”的良性循环。案例还积极引导学生带动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区,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校企社联动的效益迅速扩散,将低碳理念从校园文化转化为社会风尚。这种多方联动、价值共创的模式,将校园打造为碳中和的先行区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基地,让学校从传统教育的“孤岛”转型为汇聚企业资源、社会智慧和家庭力量的“枢纽”。
《打造全域绿色低碳文化街区》
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党委
面对空间受限、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挑战,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开发出一条“不大拆大建”的绿色焕新路径。社区以党委为核心,将辖区内的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组建超过150人的“1+9+N”绿色低碳志愿服务队,并专门设立“绿色繁荣社区管理岗”,通过“环保我来议”、“社区我来建”等常态化议事平台,让居民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设计者,形成“社区党委+辖区力量+志愿服务+文化铸魂”的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新模式,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共治圈”。深度挖掘武汉戏码头文化底蕴,联合武汉京剧院将百姓大戏台打造成绿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实现“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演出”,让绿色理念随着戏曲锣鼓“飞入寻常百姓家”。连续举办三届“北湖全民低碳日”、首届武汉市生态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常态化开展“小小社区规划师”、“美丽阳台靓比拼”等趣味活动,动员全龄段居民化身“减碳达人”,让绿色生活成为时尚和共识。如今,屋顶光伏、发电健身器材等30多处生态场景,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切身感受绿色价值。
《绿色运营实践》
长飞光纤总部大楼
总部大楼通过智慧化的精细管控,对既有系统进行深度优化,构建科学的能源管理体系。例如,空调系统实施动态负载管理,照明系统推行“按需供光”,经过一系列精准措施,2024年大楼总用电量同比减少44.41万度,充分展示节能管理的巨大潜力。创新推动员工“零废弃办公”,累计回收各类垃圾超过67吨。自制趣味视频《“零废弃”的一天》、举办地球日主题活动、“自带杯优惠”等活动,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全年超5000人次参与,让环保从制度要求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采用的红外感温开关控制器、低成本物联网控制系统等“投入小、见效快、易复制”的措施,实现了从“绿色设计”到“绿色运行”的深化蜕变。
3项案例同时入选《2025美丽中国·绿色空间使用者典型案例集》,是武汉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向世界表明,武汉正以坚实的步伐,在社区、学校、企业等每一个社会细胞中推动绿色变革,共同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新图景。
来源:微言环保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