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获批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以来,安徽大别山(森林)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以下简称“安徽大别山站(森林)”,紧紧围绕生态质量监测核心任务,稳步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与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目前,安徽大别山站(森林)2024-2025年生态监测项目总体进度达80%,在鸟类、哺乳动物、植物及蝴蝶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显著
在2025年繁殖期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15目42科139种、共7368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以及凤头鹰、松雀鹰、黑鸢等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监测数据表明,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稳定,珍稀物种分布范围进一步明晰。
依托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安徽大别山站(森林)在潜山市、霍山县等成功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安徽麝,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等珍稀兽类活动影像。此外,小麂、猪獾等近二十余种兽类在多个县域均有稳定记录。
在为期三个月、累计有效监测达120余次的调查中,共记录到碧凤蝶、大紫蛱蝶、冰清绢蝶等共5科75种1200余只蝴蝶。植被固定样地调查还记录到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二、基层监测能力在协同作业中全面提升
安徽大别山站(森林)积极践行“上下联动、协同作战”机制,由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岳西、金寨、霍山、潜山、太湖五县(市)监测站相关负责同志组成联合工作组,在鸟类观测、植物识别、蝴蝶调查等环节开展全程跟班学习。
尤其在红外相机监测中,由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管负责同志带队深入山区,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与各县监测人员共同完成所有点位的设备维护与数据采集,通过“传帮带”强化基层人员物种识别、数据采集分析等专业能力,初步建成“带不走”的本地化监测队伍,为全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筑牢人才根基。
三、综合站建设稳步推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安徽大别山站(森林)采用“一站多点”模式,覆盖岳西、金寨等五县典型生态系统。自获批以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综合站建设,强调要充分发挥其“控制性”作用,强化数据资源整合,探索数智化监测新路径。目前,站内固定样地建设、红外相机布设等基础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下一步,安徽大别山站(森林)将加快推进剩余监测任务,深化数据分析与成果集成,重点开展生态质量变化趋势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总结,全面评估大别山区域生态质量状况,为全省生态保护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支撑,为筑牢安徽绿色生态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