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参加答记者问。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处长宁光霞主持发布会。以下为发布实录。
主持人 宁光霞: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一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先生,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先生,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汪小琦先生,水利厅副厅长、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岳雷先生,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先生,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俸强先生,请他们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现在,请钟承林先生作总体介绍。
钟承林: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几家省直部门一起,就“十四五”期间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有关情况作交流。借此机会,感谢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先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更加丰厚,美丽四川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污染防治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来,我们协同发改、经信、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蓝天保卫战方面,我们坚持“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思路,全省上下协力攻坚,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PM2.5浓度去年首次降到3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从10年前40多微克,首次进入2字头时代,今年1—10月进一步降至25.3微克,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0%左右,在全国10个经济大省排名前列;重污染天数比10年前减少80%;重点城市全部进入全国168城市排名的前80名,雅安市今年已跃升至全国第13位。五年来,全省3153万吨在产钢铁产能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压减治理烧结砖瓦生产线1419条,每年新增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企业近150家,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新能源车渗透率从“十三五”末的7.5%提升到52%,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成都市民关注的“雪山指数”不断刷新纪录,今年已超过7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一张靓丽名片。
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强化大江大河和重点小流域治理,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前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2019年的不足20%提升到78%;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6年保持100%;全省3.1万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实现规范管理;124条城市黑臭水体、284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清零;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及285个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已连续2年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坚持管好“三块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农用地主要是“控源头”,对26个重点区域实施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持续排查整治周边污染源,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建设用地主要是“守底线”,全面排查工矿企业腾退土地风险,把好再利用关口,提供安全利用地块7200亩,让老百姓“住得安心”;工矿用地主要是“防新增”,对在产的1100余家工矿企业采取管控措施,防止新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同时,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400多个,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到705万吨/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从“十三五”末的55%提升至70%、位居西部第一。完成新污染物治理国家首批试点,推动出台全国首个抗生素环境调查类地方标准,“天府粮仓”的土壤安全根基更加夯实。
第二,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五年来,我省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划定1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0.59%,涵盖了羌塘-三江源、岷山-横断山北段、横断山南段、大巴山等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六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530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以及22个国家级和46个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生态修复面积达到650余万亩,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长江鲟实现野外天然水域自然繁殖。
生态保护监管方面,通过“绿盾”行动完成1500余个生态问题线索核查整改,完成60个县(市、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坚决纠正和规范采石、挖砂、开矿、侵占河湖岸线等生态破坏问题。认真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长江禁渔等工作要求,形成了共抓大保护的工作格局。
第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的阶段。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降低发展的“含碳量”,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提升“含绿量”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并建立分区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为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绿色标尺”。同时,制修订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6部、出台地方标准19项,以更为严格、更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法规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降低“含碳量”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发布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碳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12亿元。建成省级林草碳普惠等一批碳普惠机制,推动大运会和世运会实现碳中和,四川和西藏一起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省份。
提高“含金量”方面,“十四五”以来,我们积极谋划推动3018个生态环境项目进入中、省项目库。改革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先后投入中、省财政资金285亿元,实施1944个生态环境项目,资金投入比“十三五”增加71.2%。同时,用好绿色金融政策,推动政银合作,新增绿色贷款3475亿元,撬动超259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领域,推动16个EOD项目获贷款授信88.8亿元,实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大幅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方面,环保督察制度实施10年来,我们通过中、省环保督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污水、臭气、噪声、餐饮油烟等突出问题,累计达4.4万多个,实现了“各方支持、问题解决、群众点赞”。
环境风险防控方面,聚焦饮用水、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核与辐射等方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应急体系,累计开展演练4500余次,突发环境事件数量从2020年的18起降至2024年的6起,降幅达66.7%,已经连续4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宜居环境建设方面,高质量建设美丽四川细胞工程,在西部率先出台美丽建设省域规划,建成5个国家级、29个省级美丽河湖和一批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交通、幸福河湖样板。创建39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两山”基地,数量稳居西部第一,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美景常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钟承林先生的介绍。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记者提问。今年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请问,近年来四川在锚定“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李明騄:
“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四川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增加产业发展“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不断提升经济“含金量”。一方面,我们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我们做好传统产业的“减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分领域分行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强源头管控,探索开展项目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十四五”以来省级共完成611个项目节能审查,通过实施高耗能项目能耗替代,充分挖掘节能潜力,累计腾挪135万吨标煤能耗空间。
二是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四川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突出。我们从能源生产、消费两端发力,着力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方面,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全省水电装机和发电量保持全国第1位,水风光及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1.25亿千瓦、占比89%、较2020年末提高5.3个百分点,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113%、758%,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另一方面,能源消费加速低碳化。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十四五”以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69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5%,有效推动重点领域终端用能电气化、绿电化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提升煤电机组调节能力,降低供电煤耗,“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灵活性改造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加快促进新能源消纳,2024年核发绿证3.7亿个、居全国第3位,超额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40%。
三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每年举办全国生态日、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节能减排降碳良好社会氛围。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累计创建绿色社区3733个、绿色学校7703所,建成节约型机关1.2万个。推进建筑和市政设施节能改造,深入实施公众出行“私转公”等绿色交通“五转”行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清洁化、高能效、高水效的汽车、家电等产品销售占比显著提升,绿色、低碳正日益成为社会新风尚。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聚焦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抓住生产、生活、消费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人民网记者:
人民网记者提问。工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请问“十四五”时期四川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曾吉明:
“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战线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擦亮新型工业化的鲜明底色,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可以用“四个更加”来概括。
一是产业结构更加高端。我们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新动能。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2.6%、较“十三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50%以上,总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8.2%。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晶硅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更是表现亮眼,在整个“十四五”期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8倍,动力电池产量增长超过10倍,成为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是生产过程更加清洁。我们抢抓“两重”“两新”重大政策机遇,累计淘汰退出700余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4%,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三是资源循环更加畅通。我们持续推动再生资源和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培育了27个废钢铁、废轮胎等综合利用规范企业,累计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约6000万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冶炼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四是绿色本底更加坚实。我们聚焦工业园区、企业等基础单元,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标杆。在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数量均居西部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厚植产业底色“含绿量”、激活发展动能“含新量”,提高发展质效“含金量”,力争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绿色发展转型之路。谢谢!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提问。四川水系发达、河湖众多,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在推动江河湖泊治理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么成效?
岳雷: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五年来,我们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落实“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要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注入水动能。
一是织密责任链,让每一条河都“有人管、管得好”。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长”,4.8万名河湖长巡河护河成常态,累计开展巡河查河879万余次,协调解决涉水问题60万余个。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价,“量身定制”河湖管理保护方案,细化实化河湖保护清单。2022年3月我省首部河湖长制专项法规《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正式实施,各级河湖长和相关责任单位履职尽责从“有章可循”迈向“有法可依”。
为破解跨界协同治理难题,我省与相邻7个省市全部签订联防联控联治协议,首创成立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相关做法获评水利部“十大基层治水经验”并被中央改革办推广。同时,激发基层活力,创新打造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在全省2.7万个村全面推广,真正让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
二是重拳治乱象,让每一条河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组织7轮省级河湖长制暗访,在15个县(市)区开展专项督查,推动整改问题1500余个。严格落实河湖水域岸线管控要求,常态化、规范化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充分运用卫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复核6.7万个卫星遥感图斑问题,整改1.7万个“四乱”问题,确保行洪通畅。坚持“无规划、不许可,无立项、不疏浚”采砂管理要求,全面推行河道砂石智慧化监管,严查超时限、超范围、超采量“三超”违规开采,全省采砂秩序持续规范。加强水生态修复,成都市磨底河等8条河流纳入母亲河复苏行动,通过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全省5131座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基本完成,1709座有序退出,对2889座电站下泄生态流量进行监管;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8200余公里减脱水河段重泛清波。
三是描绘幸福景,让每一条河都“流淌幸福、造福人民”。全面规划幸福河湖建设,围绕“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六个维度,明确到2025年建成100条幸福河湖,2025年到2030年期间建成315条,2035年全省规模以上河湖城镇建成区段总体建成幸福河湖。联合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意见,明确相关重点任务,强化多方协同,引导公众参与,凝聚共治共管共享合力。
目前,我们成功争取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8个,即将于年底前完成全省幸福河湖建设阶段目标任务,打造出花溪河洪雅段、沱江雁江区段等一批各美其美的幸福河湖“四川样板”。成都市双流区、雅安市名山区等地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了“治理一条河、激活一座城、幸福一方人”的叠加效应,构建起一幅人水和谐、秀美安澜的蜀水新画卷。谢谢!
中国环境报记者:
中国环境报记者提问。刚才钟承林厅长提到,“十四五”以来我省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达到了现在的效果?
钟承林:
谢谢您的提问。说到大气,我的感触也特别深。一直以来,在整个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可以说难度最大的是大气、压力最大的是大气,我们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最多的也是大气。
特别是“十四五”以来,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减排空间越来越小,应该讲“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始终牢记“蓝天也是幸福”,坚持把大气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与省直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通力协作、统筹联动、同向发力,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在工作思路方面,我们结合四川的实际,确立了“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优先治标,就是从最能立竿见影的方面着手,通过加强管理,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持续治本就是从根子上着手,综合施治,久久为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目的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后通过治标、治本的协同发力,逐步实现标本兼治。
在具体打法方面,坚持平战结合,形成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关键就三招。
首先是强化预警预测,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控。持续强化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建设,实现提前14天空气质量滚动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根据预测预报情况,提前会商研判,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为应对工作打好“提前量”。
第二是精准溯源,增强防控的针对性。依托3000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站、超级站以及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溯源平台,实时精准锁定污染高值区、高值点,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的异常数据和问题点位“百米级”精准溯源,精准找到问题。
第三是严格处置闭环,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前面提到的预测预报、精准溯源主要由省级层面完成,会商研判提出精准管控措施,第一时间交给地方处置。处置效果及时反馈给省厅,形成工作闭环。
在工作机制方面,我们也摸索了一套有效管用的办法。比如联防联控机制,一个是区域协同,建立了川渝、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遇到重污染天气大家通力协作,做到预警信息互通、应急响应同步、执法监管协同。
另一个是部门协同,如联动交通部门,抓好线性工程施工扬尘整治,淘汰老旧运营货车等。又如区域帮扶机制,针对全省大气防治重点区域,我们成立了四个省级常态化帮扶组,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等重点区域实行跟踪帮扶,“一城一策”精准施治。
再就是财政激励机制,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财力支持地方开展“蓝天赋能行动”,每个城市最高奖补3亿元,集中解决重点城市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些有效的打法、管用的机制,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基本做到了“心中有底”,也基本脱离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阶段,对下一步“十五五”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我们非常有信心。
在此,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再次向各级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关心支持大气攻坚治理的社会各界,表示由衷的感谢!我就回答这些。
消费日报记者:
消费日报记者提问。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四川近年来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目前进展如何成效如何?谢谢。
汪小琦:
“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系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两统一”的政治责任,聚焦“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呵护生命、创造价值”工作定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助推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是我们强化了规划引领,绘就生态修复“一张蓝图”。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同步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调查和耕林园空间治理“一张图”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其中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幅员面积的30.59%。在全国率先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联合重庆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出台《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35年)》,成为全国首个以流域为单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省级规划,全省生态修复“一盘棋”格局加速形成。
第二是强化工程实施,打造系统治理“四川样板”。聚焦重点区域集中发力,推动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在长江流域,推动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圆满收官,生态修复面积约305万亩。在黄河上游,高质量完成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家重大工程,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8.37亿元,完成修复面积348.75万亩,阿坝州黄河含沙量由每立方米1.4千克降至0.3千克,该工程作为全国山水工程代表被央视专题报道。深入开展长江黄河历史遗留矿山“清零行动”,“十四五”期间修复面积达4.41万亩,其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示范工程,完成修复面积1.62万亩,石棉片区子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成都环城生态区、安宁河流域等开展多类型实践。同时储备贡嘎山区、“六江”生态廊道等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现由单要素修复向全系统治理的转变。
第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功能保障“硬核能力”。我们着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支撑体系。政策标准方面,联合多部门印发《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制定高寒草地碳汇核算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若尔盖沙化土地治理沙障技术荣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赋能方面,建成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推动重大项目“上图入库”,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开展常态化监测,创新构建重大工程“实景三维”监管模式,实现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动态管控。人才支撑方面,组建省级技术专家库,成立自然资源部西南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为生态修复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第四是强化机制建设,凝聚共治共享“强大合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升级。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遂宁大英县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将1037亩“低产田”改造为“连片田”,亩均收成达900斤;与国开行、农发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投融资模式。广安华蓥山区山水工程作为我省首个国家“山水工程”试点,带动4万余人就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优化,着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为美丽四川建设贡献更多自然资源力量!谢谢大家!
四川日报记者:
四川日报记者提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万洪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一核心任务,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严格落实总体规划,建立国家林草局与川陕甘三省联动机制,严格落实“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监测”要求,强化用途管制和分区管控,编制完成6个专项实施方案,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确保护、修复与利用格局。围绕大熊猫保护,累计修复栖息地33.14万亩,持续实施7条关键生态廊道的建设,清理退出矿业权200宗、小水电258座。构建“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划定保护网格106个,设置固定样线663条,年均开展巡护8.5万人次。监测显示,四川片区野生大熊猫年遇见数从135只上升到2024年的185只,种群稳定恢复。
管理体制方面,建立“省局—分局—管护站”三级体系,推动出台《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及三省协同保护决定,探索设立生态法庭、警务站等,形成“法、检、警、府、园”协同机制。社区共建持续深化,设立81个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建成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等一批入口社区,开展集体人工商品林分类处置试点。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与自然教育,成功举办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展“熊猫家园”全媒体行动等系列宣传活动;四川片区五年累计接待访客约1600万人次,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属性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二,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自2022年若尔盖国家公园启动创建以来,四川协同甘肃基本完成8项重点任务,创建材料已通过国家林草局初审与复审,目前进入创建成效最终评估阶段。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2025年完成创建区及周边湿地修复4.2万亩、沙化治理3.6万亩、草原改良30.3万亩,湿地蓄水量提升146万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监测数据显示,黑颈鹤数量从407只增至约20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9种增加至17种,新发现彩鹮、羚牛等物种9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范围划定与分区管控,推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减畜降牧方案落地,促进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并进。
第三,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提升。基本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全面理顺,完成165个原分属不同部门的自然保护地统一划转和归口管理,有效解决机构重叠、多头管理等难题。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修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自然公园管理、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等配套制度,夯实法治基础。整合优化成效显著,编制报批《四川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有效解决空间重叠、边界不清等问题;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项目“一次审查”“多审合一”等机制,累计批复自然保护地规划70个,办理建设项目进入手续704个,推动121个国省重点项目在自然保护地内快速落地;资金保障有力,“十四五”期间统筹中省财政资金35.39亿元支持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初步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方参与的综合保障格局。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四川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
四川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提问。“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发现了大量的新物种和新分布物种,能否具体介绍几个?这些物种的发现能为四川生态保护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俸强: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点任务,“十四五”以来,四川生物多样性监测迎来“爆发式”收获,呈现出“新种不断、旧友回归”的生动态势。我主要从珍稀物种的新分布记录和新物种的发现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情况。
先来说说珍稀保护物种的新分布记录。近年来通过监测在我们省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现了消失良久的珍稀物种,大家看我手中的这张图片,它叫青头潜鸭,是一种极为珍稀的动物,也是极危动物。我们称它为鸟中大熊猫,也是鸭子中的贵族,它对生存水质要求近乎苛刻,有着“水中无倒影、青头不落脚”的说法,我省曾经大多数地方难觅其踪,2021年,它在成都兴隆湖现身,后续的几年里陆续在成都青龙湖,自贡龙湖公园,宜宾江安,凉山邛海、泸沽湖等多地出现,从高原湖泊到城市湿地,四处舞动欢快身影,它用行动在向我们宣告:川有好水、我即光临。
再看这张图片,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今年5月,红外相机拍摄到它在遂宁市野外出现,打破了这一物种在遂宁已“消失”的传言;同年9月自贡市也拍摄到了它大量的活动影像,这一物种在人口密集的丘陵地区频繁现身,印证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
这是小灵猫,它的特点是胆小机敏,曾因栖息地碎片化而近乎消失,2024年以来在乐山、泸州、广安陆续发现了其身影,甚至在被农田环绕的“孤岛式”竹林中也形成了稳定的种群。
这是一只美丽的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卷羽鹈鹕,2023年12月,现身四川遂宁,这是四川省首次发现该物种,2025年又在达州开江被观测到,它见证了川中地区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连通性的提升。这些珍稀动物超出以往认知的分布记录,反映出我们省珍稀物种栖息地不断拓展、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现状。
再说说新物种的发现。先说植物新种。这是成都卫矛,卫矛属新种。所谓新种,是曾经没有发现过的物种。今年在成都龙泉山发现,数量不足20株,是城市周边首次发现如此珍稀的新种植物。
这是彭州石蝴蝶,石蝴蝶属新种,今年在彭州石灰岩崖壁上被发现。2024年以来,眉山、雅安等地也陆续发现了眉山报春、眉山凤仙花、雅安蒲儿根等新种,它们生于林下草丛或郊野岩壁,颠覆了“新物种只存在于秘境”的认知。如果要说秘境,那么处处都是秘境。
再说动物新种,2022年在甘孜州干热干旱河谷发现了3种蜥蜴新种——稻城攀蜥、新龙攀蜥和康定攀蜥,在汶川岷江河谷地区发现了新种——汶川滑蜥;今年,卧龙齿突蟾、华西颈斑蛇等新种也相继在卧龙、峨眉山被发现,印证了四川省生态的独特性。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现,仅我们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发现的就有不少,在林草部门和科研院所发现的更多。这些物种的发现和回归并不是偶然。
首先,得益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筑牢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基。常态的“四川蓝”,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清新的空气环境;碧波荡漾的水环境让青头潜鸭这样的“水质检验师”能够安心落脚;稳中向好的土壤,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筑牢了根基。每一个珍稀物种的现身,每一个新种的发现,都是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成效最生动的诠释。
其次,得益于监测网络的完善和监测技术的升级,“空天地”一体化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并广泛应用。得益于大监测理念下的跨部门共建共享机制,让涉及到生态质量监测领域的各部门、院所合力渐显。
物多且美,已经不再是愿景。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条路上,我们携手前行,我们坚信在我们的家乡四川这片大地上,必会更加万物勃发、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监测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将用它不断为大家呈现环境优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四川美!家乡美!谢谢。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提问。四川的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达100%。请问我们是如何做到的?能否介绍一下四川主要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来推动水质持续改善?
钟承林: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治蜀先治水、水治方城安”,从几千年前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到当代的川人治水,应该讲我们经历了一个从防洪到治污、再到人水和谐的发展过程。“十四五”以来,我们会同各地各部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问题,水环境质量实现了全局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取得这些成效,得益于“三个统筹”。
首先是统筹干支流。我们坚持“干流保优、支流提质”的一体化治理思路。一方面聚焦长江、黄河干流以及赤水河、岷江等重点流域,实施系统性治理和精细化管控,长江、黄河干流稳定保持II类及以上,赤水河、嘉陵江、涪江等重点流域干流水质总体达到II类。另一方面精准施策,将治理力量深入“毛细血管”,深化重点小流域提质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府河黄龙溪断面水质连续65个月达标,泸州市大陆溪治理入选国家2025年长江大保护优秀案例。
其次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我们推进“责任共担、问题共商、成果共享”的流域协同治理机制。立法上,会同重庆出台嘉陵江保护条例,联合云南、贵州颁布赤水河保护条例,为跨界河流治理提供统一的法治标尺。机制上,创新建立赤水河、长江、黄河省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内实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十四五”以来,已兑现中央和省级生态补偿资金62.94亿元,实现“谁保护、谁改善、谁受益”的生态治理良性循环。行动上,与陕西、甘肃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与重庆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治理试点,形成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川渝共治的铜钵河成为全国首个跨界河流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第三是统筹城市和乡村。我们实施“城乡融合、水岸联动”的治理路径。在城市,重点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457个工业园区和3.1万个排污口整改任务,长江总磷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8.4%,全面消除124条城市黑臭水体。在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管控率已达到78%。同时,我们也将美丽河湖建设从城市延伸到乡村,建成花湖、江之头等5个国家美丽河湖以及仙海湖、化湖等29个省级美丽河湖,“治水为民、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五”,我们将持续巩固治理成果,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成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谢谢!
四川新闻网记者:
四川新闻网记者提问。现实中大家容易觉得环保和发展是矛盾对立的,请问“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门是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谢谢。
钟承林:
感谢您的提问。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刚才提到“十四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与此同时,经济总量也连续跨过2个万亿级大关,突破6万亿元,升至全国第5位。这充分说明,“环保账”与“发展账”并不冲突,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兼得。作为生态环境部门,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既“踩刹车”、又“轰油门”,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我们生态环境部门,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环评审批,一个是监管执法。在环评审批方面,既严格说“不”,又注重怎么才“行”。“十四五”期间,我们4次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将“两高”行业、煤炭开采等存在重大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项目环评上收为省级审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说不”,初步统计2023年以来全省不予审批项目环评87个,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决不简单说“不”,尽力说清“不行”的制约因素和“怎么才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以环评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分区管控、规划环评、排污许可等制度衔接,实现部分项目环评落地周期缩短30%—50%;对于重点项目,我们动态建立服务保障台账,与13家省直部门、21个市(州)、5家重点企业建立对接机制,实施提前介入指导服务、环评重点关注事项清单、审批服务提示函督办,审批用时较法定时限普遍压缩60%以上。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项目环评审批2.5万多个,有力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监管执法方面,既严格执法,又柔性帮扶。我们对恶意排污、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始终利剑高悬。同时,我们也坚持刚柔并济,出台12条审慎包容的监管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比如,我们出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不予、免予、从轻、减轻、从重处罚“五张清单”,实行“小过”轻罚甚至不罚,减轻企业负担。扩大规范检查“白名单”企业范围,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线上执法,今年纳入的企业超过3800家,现场检查次数较2024年下降60%。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对保障城市运转、保障民生等1.6万余家企业予以豁免,得到企业和群众欢迎和支持。
未来我们将更加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统筹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确保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同步提升。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钟承林先生。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各位如果还有感兴趣的话题欢迎与省政府新闻办取得联系。感谢今天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的参与,大家再见。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