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运会的激情号角吹响,广州南沙秉持“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把赛事保障与城市品质提升紧紧相连。从海滩上的垃圾清理,到红树林间的绿意盎然,再到滨海湿地的生态蝶变,一系列减塑降碳、净滩护林、修复湿地的行动,正让南沙朝着“无废城市”“美丽湾区”的绿色未来稳步迈进。
净滩“塑”新篇,吉祥物也有环保DNA
“快看!这个中华白海豚造型好特别!”10月25日,广州市儿童公园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客人”——高达3米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白海豚“喜洋洋”。作为“减污降碳,美丽全运”系列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它不仅是市民打卡的新热点,更是传递绿色办赛理念的“环保使者”。
吉祥物“喜洋洋”正面灵动展现海洋精灵的舞姿,背面的透明舱体藏着“秘密”——里面填充了经无害化处理的海洋废塑料,形成中华白海豚浮雕。这些“原材料”来自包括南沙志愿净滩活动在内的大湾区志愿净滩与海底清洁活动,经过清洗、消毒、切片等系列的再生技术处理和艺术再造,形成了中华白海豚海洋艺术装置,直观呼吁大家守护海洋生态。
除了大型装置,2025个“迷你版”美丽吉祥物纪念品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它们的部分原料同样来自回收的海洋废塑料,配备碳足迹溯源二维码,扫码就能查询到废塑料碳减排数据,让“低碳”“无废”不再是抽象概念。
早在2024年7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美丽海湾建设成就时,向大家展示了一条绘有热带鱼、珊瑚、水母的丝巾,特别介绍道:“它由三个废弃塑料瓶制成,塑料瓶全部来自南沙公益净滩活动。”一度让“南沙丝巾”火出圈。
从“丝巾”到“吉祥物”,南沙用一个个创新实践,让海洋垃圾“变废为宝”,助力美丽海湾示范样板建设。据统计,今年以来,南沙已组织超30场净滩活动,500余名志愿者清理了十余公里海岸线,回收垃圾2000余公斤。每一次弯腰捡拾,每一次资源再造,都在为全运会注入绿色动力,也让南沙的海湾更洁净、更美丽。
护“林”修岸线,海岸线变身生态乐园
南沙拥有195.13公里绵长海岸线和198公顷珍贵红树林资源,却一度面临水质改善缓慢、岸线退化等难题。为了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愿景,南沙全面发力,推进陆海联动治污,扩大生态修复范围,提升亲海空间品质,尤其在红树林营造和岸滩修复上,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南沙区红树林营造与修复一体化服务项目已完成红树林营造43.3公顷,修复161.14公顷。
走进南沙湿地,连片的红树林随风摇曳,成为候鸟栖息的“天然乐园”,黑脸琵鹭、东方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纷纷在此驻足。近日南沙湿地更首次拍摄到一位神秘重磅“嘉宾”——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昔日的生态短板,如今成了南沙的“生态名片”。
南沙体育馆南侧的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更是生态修复的“典范之作”。曾经这里植被杂乱、荒滩裸露、生态功能薄弱,通过硬质场地生态化改造、种植红树林、培育湿地植物等措施,如今这里已经焕然一新:720米岸线得到整治修复,2.5公顷红树林生机勃勃,4公里滨海湿地重现活力,白鹭盘旋、鱼蟹嬉戏,不仅吸引了众多生物回归,更成了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今年,这一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为全国沿海城市提供了“南沙经验”。
绿“美”新南沙,生态宜居获国际认可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以全运会为契机,南沙的生态颜值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南沙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推进“绿美南沙”建设:实施森林质量优化工程,2024年完成森林提质增绿约3893.14亩,新建森林步道10公里、碧道19.6公里;利用城市闲置空间打造“口袋公园”,让市民出门见绿、转角遇景;截至今年8月,南沙建成区绿地率38.7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75平方米,“山海连城、公园融城、绿意满城”的图景正逐步实现。
今年9月,南沙成功入选全球“自然城市”,这是继“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南沙在生态宜居领域获得的又一国际认可。
国庆期间,南沙20公里的“美丽海岸线”正式开放,成了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这条海岸线串联起南沙湾滨海休闲区、慧谷科技创新区、蕉门河城市中心区,打通了滨海慢行道断点,新增了沙滩、景观台、滑板场等38项亲民设施。骑上自行车,一边是碧波万顷的大海,一边是繁华的城市建筑群,“广州看海最好的地方”“坐地铁可达的黄金海岸”,成了大家对它的亲切称呼。
当全运会的激情与南沙的生态之美相遇,这座城市正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编辑:鲁昕]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