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植物园游客络绎不绝。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环卫工人认真清理河涌。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一只白鹭掠过流花湖公园的湖面。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俯瞰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专章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十四五”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跨越式转变。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主线,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总牵引,将生态优先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全过程,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美丽城市建设的实践模式和实施路径,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减污攻坚提质,筑牢生态环境底线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美丽的广州成功举办。监测数据显示,当日广州市空气质量为优,PM2.5日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开幕式期间低至8微克/立方米。这一亮眼成绩的取得,不仅标志着广州十五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实现“开门红”,更彰显了广州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的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广州以系统思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同步跃升。大气污染防治聚焦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扬尘源“三源共治”,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位持续改善,从“十三五”末的90.4%提升至2024年的94%,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蓝天幸福感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水环境治理成效同样显著,“珠江的水变清了,傍晚在江边散步,能看到白鹭低飞、鱼群嬉戏。”广州老街坊李伯见证了母亲河的华丽转身。近年来,广州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水新路径,持续强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治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河长领治、长效施治、全民共治”治水模式,2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达到省年度考核要求且2024年全部达到优良,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保持为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
扩绿惠及民生,打造生态宜居样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州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统领,纵深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持续拓展生态空间,让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
“步入家门口‘绿洲’,开启了健康生活方式。”经常到珠江公园运动的黄女士感叹,在树林中奔跑,有鸟儿相伴,城市生活舒畅安逸。广州持续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联动、全域覆盖的公园体系,形成“15分钟社区公园、5分钟口袋公园”。强化公园开放共享,完善全龄友好设施配置,加强无障碍设计,发展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普等多元功能,让绿色空间公平可及、服务全民。
广州作为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越秀公园的树梢上,海珠湿地的芦苇间,南沙湿地的滩涂上,越来越多的鸟儿在此安家。观鸟者静静驻足,镜头追着飞鸟,热闹却不喧嚣,共同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近年来,广州全面优化绿色生态空间格局,推进重点区域生态联通,建设水系绿廊、交通绿廊,因地制宜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强化自然系统保护和连通。同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完整的就地保护体系和迁地保护体系,加强陆生野生动物迁徙廊道、鱼类洄游通道建设,优化植物园、动物园、救护中心、种质资源库等迁地保护机构建设。
降碳转型增效,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2025年10月5日,由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牵头推进的“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项目,从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为地球奋斗奖”“清洁空气”类别决赛。这一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环保奖”的荣誉提名,标志着广州在绿色交通转型领域的探索已跻身世界前沿,成为中国“双碳”实践走向全球的鲜活注脚。
交通领域的突破只是广州“双碳”实践的缩影,这座城市正以多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态势,将绿色理念融入产业、能源、民生等城市发展全维度。截至2024年底,广州天然气、生物质、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735万千瓦、93万千瓦、357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近1倍、1.4倍、近5倍。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2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位居全国前列。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达80万平方米,市中心区公交车及全市巡游出租车100%纯电动化,城市配送车辆100%为新能源货车。
百河焕新,“诗与远方”嵌入市井日常
近日,随着第四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正式揭晓,广州市100个市级美丽河湖建设任务全面收官。如今,珠江两岸碧波漾彩,湖畔涌边绿意盎然,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画卷在羊城大地徐徐铺展,为这座千年商都再添一张熠熠生辉的“生态名片”。这不仅标志着广州水环境治理实现了从“治污攻坚”到“品质跃升”的历史性跨越,更以“清水绕城、绿意满岸”的灵动景致,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在广州,每一条河湖都承载着独特的文脉与风情。广州深谙“因河施策、因地制宜”之道,让“诗与远方”嵌入市井日常。
荔枝湾涌作为广州西关的“母亲河”曾在工业化浪潮中沦为藏污纳垢的“臭涌”,2010年揭盖复涌工程让700多米水道重见天日,经过多轮整治提升,“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盛景重现。更动人的是水脉对文化的唤醒——如今,每逢端午龙船鼓声喧天,水上花市、北帝诞巡游等活动贯穿全年,让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地标在碧水映照下更显韵味。
作为广州古六脉中唯一留存的水脉,东濠涌也经历着华丽蝶变。这条4.51公里的河道曾因雨污合流沦为“城市臭水沟”,通过构建“东濠涌—新河浦—东山湖”水系循环,完成33个合流口截污改造,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稳定Ⅲ类。如今岸边建成近700平方米的东濠涌博物馆,“河小青”志愿者定期巡河护水,古渠化身串联云山珠水的“生态走廊”,惠及20多万沿线居民。
南沙湿地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系统修复红树林、优化栖息地,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遏制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创新构建生态科普管护体系,实现科教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秉持“生态优先、绿色为脉”的发展理念,广州以系统思维统筹美丽河湖的保护与建设,让100条河湖实现华丽蝶变,织就一条条串联城乡的生态廊道。以承办十五运会为契机,广州市正加快推进美丽河湖标识系统建设,通过统一、规范、美观的标识牌,全面展示河湖特色与文化内涵,并设置公众互动渠道,增强参观体验与参与感。此举不仅服务八方来客的水岸游览需求,在畅游广州水韵之余,感受“花城碧水”的魅力,更激发广大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河湖”的内生动力。
速览“十四五”
2021年,广州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连续五年达标并稳定在较低浓度水平。
2022年,广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融入“多规合一”,开展相关规划、项目联审370个。
2023年10月,广州“母亲河”——流溪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4年,广州制定工作方案,着力打造绿美生态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智慧治理、美丽细胞建设、生态环境开放协作五大样板。
2025年7月,广州作为广东省唯一地市,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
数说
2025年1—9月,广州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1.9%,PM2.5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6项主要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继续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截至目前,广州共有75处自然保护地,构筑起10.98万公顷生态屏障,3516种维管植物与457种陆生脊椎动物在此共绘生命图谱。
广州碳市场控排企业连续11年100%履约,通过碳市场管控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千万吨。
广州全力推进美丽广州建设,搭建美丽城市投融资建设项目库。截至目前,已入库29个项目,储备规模超千亿元。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