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一部红色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让微山湖在全国家喻户晓。
童年记忆里,家门口的泗河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河水逐渐浑浊,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刺鼻的气味。由于工业企业污水基本都是直排,南四湖(又称微山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被形象地称为“纳污湖”。
开启三十年环保征程
1993年,我从部队退伍,1994年被分配到原山东省微山县环境保护局,职业生涯初期投身环境监察工作,自此开启与环保事业相伴的三十年征程。三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南四湖从“一湖酱油”到碧水清波的重生,深深体会到了环保人的酸甜苦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环境保护仍是“冷门”领域。当时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一次检查某造纸厂时,厂长直言:“环保?你们不是扫大街的吗?”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也让我明白:环保工作不仅要靠宣传,更要改变人的意识。
当时环境监察有一项工作是排污收费,我们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公文包里装着手写票据及复写纸——这就是环保人的执法装备。排污收费要靠“望闻问切”:望烟囱黑烟浓度,闻厂区异味强度,问工人生产情况,切缴费单位脉搏。那时的环保执法,是真正用脚丈量出来的事业。
记得第一次收排污费时,我和同事只收了100元。即便后来环境政策趋于严格,仍有个体餐饮店老板为了300元排污费举着菜刀威胁我们。
南四湖水质持续改善
1995年,国家开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微山县关闭了17家小造纸厂、9家小炼焦厂等一大批乡镇村办企业,对大型重点企业严格实行“一控双达标”制度。通过大力度的“关”和“治”,南四湖水质逐渐好转。
而更大的转机发生在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着京杭大运河启动,南四湖成为干线上的调蓄水库和输水通道,湖水必须稳定在Ⅲ类标准。还原一个清澈的南四湖,成为一场不能输的环境保卫战役。
微山县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严格控制新上有污水排放的项目。2006年,为确保南四湖水质达标,根据“治、用、保”的治污措施,我参与建设了新薛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通过橡胶坝拦截污水导入人工湿地,湿地来水经过六级种植的水生植物净化入湖。全县相继建成南阳岛、微山岛等9处人工湿地6万亩,保护修复3处原生态湿地10万亩,环南四湖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恢复。
如今,全县南水北调干线、6个国控断面、20条入湖河流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自2003年起,南四湖水质连续21年持续改善。
让微山蓝成为常态
2013年开始,我参与了全县蓝天保卫战工作。从取缔燃煤锅炉,推行“一村一策”煤改电、煤改气,淘汰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到分线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VOCs和NOx协同减排。再到创新建立大气治理“十条工作线”攻坚机制,对全县重点企业实施“红黄蓝绿”分级管控,相比2015年,2024年全县PM2.5、PM10、SO2、NO2浓度分别改善51.8%、45.9%、82.5%、42.5%,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2%,提高了40.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加148天,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让微山蓝成为常态”这句话已成为我职业生涯最励志的座右铭。
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如今,生态环境执法已进入智慧监管时代。从手持pH试纸、笔记本记录,到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平台实时预警,科技让环境监管从“人海战术”走向精准治理。
记得第一次操作无人机巡查企业时,操纵杆在手心沁出冷汗;坐在走航车里捕捉VOCs污染源,屏幕上跳动的光谱曲线让我热泪盈眶。如今的气溶胶雷达能穿透雾霾锁定污染源,用电监管系统让偷排无所遁形,手机APP实时推送着每家企业的排污数据。去年查处某家具厂夜间偷排,从系统报警到固定证据只用了27分钟——这个速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简直不敢想象。
三十载风雨,从青丝到白发。如今,看着曾经灰蒙蒙的天空重现湛蓝,污染的河流鱼群畅游,深感自己“每一滴汗水都汇入了生态文明的长河”。
从排污费到环保税,从粗放治理到精准治污,改变的是制度设计;从自行车到无人机,从人工采样到在线监测,革新的是技术手段。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暴雨夜开展的突击检查,与信访人面对面的沟通,克服困难必到的现场核查以及现场论证。这种“既当铁面包公,又做技术参谋”的传统延续至今。
站在5G智慧环保指挥中心的大屏前,常想起老站长说的那句话:“咱们这代人就像自行车的链条,虽然不起眼,但缺一节都蹬不动环保这台大车。”如今这条链子正在延长,但咬合得更紧密,转动得更有力。
作者单位: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